北京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Estimated read time 0 views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新增完成632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自然风光得天独厚,乡村生活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美丽乡村是美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市全面落实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务、城市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根据生态环境质量、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和村民期盼,从农村环境整治、种植业污染防治、养殖业污染防治以及监测监控、长效机制等方面,系统推进农村农业污染治理。

农业发展,生态循环是方向

坚持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努力处理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系统治理,促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多元替代,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推进重点地区化肥农药“零”使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推进园地“沃土”工程,提升土壤环境质量。

科学使用和回收农膜。科学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有序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健全规范高效回收利用体系,从源头减量、绿色替代、回收利用等环节,减少农膜污染。

顺义区探索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平均每年回收菜田废弃物12万吨,制成有机肥约3万吨/年,做到取之于田、还之于田,进一步改良土壤、肥沃地力。西城区探索园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每年把两万吨园林绿化废弃物变为6000余吨“黑土”有机基质,再反哺到400万平米土壤中,促进城市园林土壤生态群落健康发展。大兴区探索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多元模式,小麦玉米秸秆直接粉碎后全部还田、尾菜瓜秧拉到工厂制成肥料、果树枝条粉碎后制作食用菌基质。海淀、通州、密云等区也在积极探索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种养循环”“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生产生态良性循环。

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集体林场积极探索农林循环生产模式,与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林下食用菌栽培及绿废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试验工作,充分利用当地林地、以废木屑、玉米芯、秸秆为基料,种植赤松茸100亩,探索种植灵芝、黑皮鸡枞菌、红平菇等食用菌共计10余亩。依托良好的林、农业资源,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邓佳摄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北京市学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努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治理农村污水,突出建管并重、长效管护,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巡查监测,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例如,大兴区利用村庄废弃坑塘,改造为功能生态湿地,净化污水的同时,也提升了村庄景观。

建立了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实施农村小微水体网格化管理,“巡河+保洁”模式,保障农村小微水体整治成效。科技赋能,试点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农村小微水体,及时发现问题线索,探索“遥感监测—现场核查—整改反馈”闭环管理,提升监管精准化、智慧化水平,提高监管效率。

美丽北京,和美乡村是“靓点”

今年7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设和美乡村范本,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中关村建设。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科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垃圾整治、污水处理、厕所全覆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试点推广农宅光伏发电、分布式能源等。

北京市将聚焦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科学有序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因地制宜推进绿色生态循环,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厚植美丽乡村建设的绿色基底,满足村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需求、新期待,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范本。